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书的开头,赏金猎人瑞克问自己。第二次则是仿生人蕾丘问瑞克。它自然也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PKD)始终围绕的核心问题。

书不长,原版只有七万字左右,算是一部中篇科幻小说。整个故事发生在二十多个小时内,情节紧凑,一个下午的闲暇时间就能读完。但它能够给读者带来的触动和思考却是持久而深刻的。

如此紧凑的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科幻文学史上的杰作,本身就是PKD(菲利普·K·迪克)功力的体现。我显然无法在一篇短小的读后感中面面俱到地分享阅读感受。因此,我选择谈谈特障人伊希多尔和仿生人鲁芭。

伊希多尔是一个*“鸡头”*,即使不多加解释,也不难感受这个称号所传达出来的恶意。

之所以被归入令人鄙夷的特障人行列,是因为他被诊断出患有*“超感官结瘤”。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感官和情感的紊乱”,以至于“无法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类情感”*。

但伊希多尔是自食其力的。他为一家电子宠物店开车,专门负责接送出了故障的电子宠物。有一次,他试图为一只名叫妮基的真猫充电,来挽救它垂危的性命。他还热情高涨地协助三名受通缉的仿生人藏匿,甘愿受它们的差遣。看到缺乏同情心的仿生人折磨蜘蛛时,他的病发作得尤为严重,陷入一种震惊无助、呆若木鸡的恐慌之中。显然,伊希多尔同情心泛滥,愚不可及、病入膏肓。

像这样的人只配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任由*“基皮”的吞噬,尽管当时世界上的体面人普遍都有“情感缺失症”,个个要依赖“情绪调节器”*才活的下去。伊希多尔最惧怕的是孤独,那种排山倒海的、无孔不入的孤独。像其他默瑟教徒一样,他也有一只共鸣箱(empathy box)——这玩意儿让他可以与其他人融合,将这些人的感受联结在一起。

共鸣箱的使用体验根本算不上愉快:使用者会与神秘人默瑟融合,从坟墓之地爬出来,走上一条荆棘丛生、乱石密布的山路,向顶峰努力攀登。及至峰顶,却又会跌落下去,重新开始这段旅程。你几乎立刻就想到了西西弗斯,对吗?然而,它比西西弗斯的惩罚还要糟糕。因为至少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时候不会有陌生人向他扔石头,共鸣箱行者们却要在一路上忍受这种残忍的袭击,并且真的会受伤流血。

伊希多尔太过愚笨,面对无休无止的苦难,永无止境的旅程,他始终没有问过*“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叔本华问了、尼采问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都问了。

相比之下,鲁芭过着极其光鲜的生活。

她是出色的歌唱家,每天身着华服登台演唱《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接受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然而她其实是个*“它”*——一个偷渡到地球来的仿生人。

被拘捕时,她正在一座画廊欣赏油画。让她驻足观赏的是蒙克的《青春期》(Puberty)。画中是一位刚从睡梦中兀然醒来的少女,赤裸着身体坐在床边,表情羞涩、拘谨,眼睛注视着渺茫的前方,巨大而紊乱的投影在墙上摇晃着,犹如无措的心绪。少女和床构成一个十字架,暗示着牺牲者的命运。

而此时,陪主人公瑞克同去的另一位赏金猎人菲尔·雷施正凝视着蒙克那副更为出名的作品《呐喊》。无须多言,象征意义已经呼之欲出了。

被捕后鲁芭说:

我真的不喜欢仿生人。自从我来到地球,我的生活完全就是在模仿真人,做真人该做的事,表现得跟真人一样有思想,有冲动。我模仿的,对我而言,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你瞧,鲁芭才艺出色、聪慧勇敢,完全有能力鉴赏绘画艺术,远超芸芸众生,但她却仍然自认是一个模仿者,一个赝品。她否定自我价值,并且坚信人类*“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多么讽刺啊!

也许努力模仿真人就是鲁芭赋予自己的*“活着的意义”*。对那些喜爱她的歌迷来说,她的生命非常精彩、充满价值。她活过,更值得继续活下去。

本书改编成《银翼杀手》电影后,伊希多尔和鲁芭这两个角色几乎没有什么戏份。而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与他们有关的情节一定不会被读者忽视。

卸下科幻小说这个外壳,《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终归是在探讨人类自身的情感、道德、意识和存在等深刻的主题。无论是对科幻文学感兴趣,还是对哲学和人性探索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