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的假象

国家和社会的自我组织必将力量投射向周边更广大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地理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罗伯特·卡普兰《地理的复仇》一书的核心观点。像往常一样,卡普兰的著作富有洞察力且发人深省,这与他多年来对相关国家和民众的深刻了解密不可分。

之所以说“仍然”,是因为,该观点是对后现代「世界是平的」这一全球化愿景的必要修正。过去数十年间,全球化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尤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全球化理论更是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就在最近几年,该理念遭遇了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卡普兰认为,全球化是“风靡一时的流行概念”,无法成为“历史的道德方向和国际安全体系”,太平盛世不过是一种假象

那么,“复仇”又是何意?卡普兰解释道:

所谓地理的报复,就是说,如果忽视了地理的作用,就会犯错误,甚至遭到失败。

地缘政治流派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一些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麦金德的核心地带理论、纳粹德国的生存地带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霍奇森的“一世界”,以及马汉的海权论。所有人基本上都同意,欧亚大陆(即“世界岛”)是人类演出的主要舞台,因为从历史上直至现代,世界人口及自然资源的大部分都分布于此。主宰世界岛的权力自然会主宰世界,但理论家们对究竟哪些因素可以控制世界岛则存在分歧。

核心地带说

在麦金德看来,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但资源丰富的亚洲内陆,就是所谓**“核心地带”**。任何控制它的力量,都将控制欧亚大陆,从而控制世界。

边缘地带说

对于斯皮克曼来说,重点则在边缘地带,即四个人口稠密的边远地区——欧洲、西亚、印度和中国。边缘地带的大国同时受到来自内陆和海洋的威胁,但也有可能在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实现爆发。同时,斯皮克曼声称,四个边缘地带中的每一个都孕育了独特的文明和宗教文化,这并非巧合。

一世界(Oikoumene)

霍奇森专注于“一世界(Oikoumene),希腊人口中的「居住区」”,这是以尼罗河和奥克苏斯河、阿拉伯海和高加索为界的广阔四边形。由于地处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没有可防御的自然边界,它总是容易发生冲突的地区,因而,所有改变世界的现象都起源于该地区,包括城邦、帝国或世界性的宗教。

海权论

相比之下,马汉优先考虑海上力量。能够借由控制海洋来投射力量的国家,获得了机动性和准入优势,路权国家则没有这样的便利。卡普兰给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布匿战争中,罗马的海军力量使地中海成为自己的池塘,迫使汉尼拔不得不长途跋涉,拖长了补给线,最终罗马人获得了胜利。

地理的逻辑

本书的第二部分对特定地区的地缘政治进行了分析——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和前奥斯曼土耳其地区,最后是美国。

东西德

有趣的是,边界,即使看上去完全是随意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地理和历史逻辑。例如,冷战期间分割东西德的边界,通常被认为是英美和苏联两支军队当初止步的位置。但卡普兰以细节性的讲述指出,该边界位于西欧海权国家和东部普鲁士路权国家之间,几乎与中欧的历史分界线完全吻合。

中俄

同样,草原游牧民族从南部入侵的历史记忆,以及广阔东部缺乏可防守的天险,也造就了俄罗斯的民族气质。就中国而言,卡普兰解释了为什么贸易和资源开采的必要性使我国的战略越来越具有马哈尼亚主义的倾向性——旨在将海军的控制力扩展到内岛链,并意图进一步扩展到更远的蓝色水域。岛链中心的台湾则是那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中东

作为一个国家和文明,伊朗的历史一致性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所界定的可防御的边界。伊朗高原构成了历代伊朗帝国的中心地带——从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王朝到现代。土耳其同样有着明确的地理边界,三面朝海、四周山脉使得它几乎成为一个岛屿。相比之下,伊拉克的边界则是人为的。自古以来,不同时期间苏美尔南部、阿卡德中心和亚述北部之间冲突不断。叙利亚位于地中海阿勒颇和朝东的大马士革之间,霍姆斯和哈马也居于其中。

了解地缘 理解世界

《地理的复仇》一书充满了发人深省的分析,诸如地理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特大城市在未来的作用,以及不断变化的人口模式对国家命运的影响等等。不过,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除非你熟悉世界历史和古代历史,否则阅读本书将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