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错觉

托德·罗斯写了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小书,名为《集体错觉》(原名:Collective Illusions: Conformity, Complicity and the Science of Why We Make Bad Decisions,台译《集体错觉,为什么我们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敢跟别人不一样?》)

之所以称之为“小书”,原因有二。

其一,该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适合大众读者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也就是说,读者即便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并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其二,与勒庞开创的群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相比,该书专注于「集体错觉」这一主题,既没有过度发散,又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去进一步拓展阅读、深入思考。因此,说它是本“小书”又似乎有些轻慢。

乌合之众

究竟什么叫「集体错觉」呢?「错觉」自然不必解释,但重点在于「集体」二字。这本书中的「集体」指的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定义的「群体」概念,即:

在心理上具备一致性的一群人。

同时还要着重强调,本身就处于某些严格组织内的人群不在此列。说人话就是:具备同样(或近似)的心理,无组织的、分散的人群(即“乌合”)所形成的聚落(tribe),是谓「群体」,也即本书中的所谓「集体」。

因此,股民是一个群体,而证券公司的雇员们则不是。持有近似观点或诉求的网民属于同一个群体,但领薪水刷好评或差评的水军则不是。以此类推,你一定可以找到很多社媒语境中的实例——这将纤毫毕现地揭示出本书的现实意义。

人从众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

不管是否刻意组织,绝大多数人总会以各种方式找寻并形成群体(the tribe)。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为这一倾向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长期脱离群体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伤害;而倘若被群体驱逐排挤,则更会令人如堕深渊。仅仅是害怕被群体驱逐的恐惧,就在神经上表现得与物理疼痛相似。换句话说,群体几乎是无法摆脱的。

勒庞对群体心理特征的总结是:

低智商、高自信、情绪极端化。

本书作者罗斯没有不识时务地引述这些绝对政治不正确的观点,然而,他却通过许许多多历史上和当下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了残酷的真相。

或许,有不少人相信自己足够强大,能够充分地保持独立思考,甚至「出淤泥而不染」。可惜,这仅仅是某种一厢情愿,能成功做到的人实在凤毛麟角。否则,哪里还有什么「信息茧房」、「回声室」之说呢?

此外,勒庞的时代还没有发展出神经科学,更没有能够探知人类大脑活动的核磁共振设备。罗斯结合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论告诉读者: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在独立思考方面存在「缺陷」。

看一部烧脑的悬疑剧固然会带来乐趣,但如果要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始终与「集体错觉」缠斗,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做出特立独行并且正确的决策,那就难如登天了。

并非新鲜事

种族隔离与女巫

书中有不少例子,都旨在说明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集体错觉的影响,要么出于认知偏误,要么因为缺乏勇气,做出糟糕透顶的决定。比如,史料表明,在《权利法案》出台前,美国南方的大多数人对种族隔离持反对态度。然而,他们却错误的认为其他大多数人都赞成种族隔离。由于害怕被视为异类,遭到群体排挤,人们对自己的真实态度三缄其口。后来发生的事就不必再赘述了。另一桩更为著名的事件,则是塞勒姆女巫案。受集体错觉的影响,十几个突然患上奇怪癔症的女孩,竟掀起了一场惊动全美的猎巫审判,堪称美国版的“叫魂”。

新温床

集体幻觉的危害不言而喻——它阻断真相,为偏见谬误的产生和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进而创造出一个互不信任、彼此对抗、撕裂的社会。如今,在社交媒体和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下,这种情况正在愈演愈烈。

怎么办?

罗斯也在书中给出了破除集体幻象的方法和倡议。比如:

愿意质疑,特别是多问“为什么”;

加入不同的社交圈,接触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保持真诚;给予他人更多的信任……

然而,在有着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政府、平台,甚至两者共谋)直接操控的情况下,个体尽其所能付出的努力,恐怕最终仍会败给乌合之众。这是托德·罗斯想象不到的,毕竟他的社会环境与我们又实在太不一样了。

本书虽然是英语原著,但用词平实、逻辑明晰、风趣易懂。耐心一些的读者完全可以顺利读完并享受到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