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错觉
集体错觉
托德·罗斯写了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小书,名为《集体错觉》(原名:Collective Illusions: Conformity, Complicity and the Science of Why We Make Bad Decisions,台译《集体错觉,为什么我们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敢跟别人不一样?》)
之所以称之为“小书”,原因有二。
其一,该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适合大众读者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也就是说,读者即便便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逻辑,并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其二,与勒庞开创的群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相比,该书专注于「集体错觉」这一主题,既没有过度发散,又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去进一步拓展阅读、深入思考。因此,说它是本“小书”又似乎有些轻慢。
乌合之众
究竟什么叫「集体错觉」呢?「错觉」自然不必解释,但重点在于「集体」二字。这本书中的「集体」指的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定义的「群体」概念,即:
在心理上具备一致性的一群人。
同时还要着重强调,本身就处于某些严格组织内的人群不在此 ...
雪崩
《雪崩》是一本极具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它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令人目眩的高科技世界,那里有虚拟现实的掌控者、神经语言学的秘密、恐怖的病毒式语言以及繁荣躁动的黑市经济体系。这个世界中科技发高度发达,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名青年黑客与一位名叫“恩”的神秘神庙管理者,合力解决一系列重大事件,引领我们一起探索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雪崩》一书意外地火爆起来跟热炒“元宇宙”概念有直接关系。作者尼尔·史蒂芬森在中文读者中被称为“尼尔大师”——除了每隔四年推出一部脍炙人口的大作这一原因之外,更因为他创造了metaverse(即元宇宙,书中译为“超元域”)这个概念。
在小说中,所谓元宇宙是一个全球范围的虚拟现实空间,人们通过自己的数字化身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这个虚拟的宇宙内不受物理规律的限制,人们可以轻易地飞行、变形、甚至实现永生。元宇宙一词已经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它在许多VR、游戏和文化中被使用,展现出了科幻作品对现实的深远影响。
其实,这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对21世纪的假想远不止于元宇宙。小说的世界设定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重大领域:极度通胀的经济系统终 ...
密码朋克:自由与互联网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秘密,有不可交由他人掌控的隐私。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诘问:“如果没有做什么坏事,干嘛那么在意隐私?” 把作恶与隐私划上等号,说这话的人非蠢即坏。事实上,你的姓名、号码、地址、行踪、联系人、电子邮箱都属于个人隐私,不是可以随意昭告天下的信息。
前不久,拼多多被曝在APP中设置后门程序,疯狂盗取用户多项隐私。然而,这一恶性事件的披露并未给该公司的股价带来打击,反映出公众中普遍存在的对个人隐私重要性的低估。暗地里窃取、买卖用户隐私数据素来是互联网黑产的核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传出隐私数据泄露的爆炸性新闻,涉及用户的数量常常上亿甚至数亿,可谓触目惊心。
明面上,算法和大数据作恶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赫然成为许多群体的发财秘诀和制胜法宝。普通公众面对技术权贵和黑客们操控的信息网络,似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屈辱地变成被反复攫取、买卖的「人矿」。
我们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
「不!」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如是说。他所著的《密码朋克:自由与互联网的未来》一书,从多个层面探讨了互联网的自由及隐私问题,引发人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和深思,被誉为加密行业的圣经,对加密技术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书的开头,赏金猎人瑞克问自己。第二次则是仿生人蕾丘问瑞克。它自然也是作者菲利普·K·迪克(PKD)始终围绕的核心问题。
书不长,原版只有七万字左右,算是一部中篇科幻小说。整个故事发生在二十多个小时内,情节紧凑,一个下午的闲暇时间就能读完。但它能够给读者带来的触动和思考却是持久而深刻的。
如此紧凑的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科幻文学史上的杰作,本身就是PKD(菲利普·K·迪克)功力的体现。我显然无法在一篇短小的读后感中面面俱到地分享阅读感受。因此,我选择谈谈特障人伊希多尔和仿生人鲁芭。
伊希多尔是一个*“鸡头”*,即使不多加解释,也不难感受这个称号所传达出来的恶意。
之所以被归入令人鄙夷的特障人行列,是因为他被诊断出患有*“超感官结瘤”。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感官和情感的紊乱”,以至于“无法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类情感”*。
但伊希多尔是自食其力的。他为一家电子宠物店开车,专门负责接送出了故障的电子宠物。有一次,他试图为一只名叫妮基的真猫充电,来挽救它垂危的性命。他还热情高涨地协助三名受通缉的仿生人藏匿,甘愿受它们的差遣。 ...
地理的复仇
太平盛世的假象
国家和社会的自我组织必将力量投射向周边更广大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地理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罗伯特·卡普兰《地理的复仇》一书的核心观点。像往常一样,卡普兰的著作富有洞察力且发人深省,这与他多年来对相关国家和民众的深刻了解密不可分。
之所以说“仍然”,是因为,该观点是对后现代「世界是平的」这一全球化愿景的必要修正。过去数十年间,全球化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尤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全球化理论更是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就在最近几年,该理念遭遇了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卡普兰认为,全球化是“风靡一时的流行概念”,无法成为“历史的道德方向和国际安全体系”,太平盛世不过是一种假象。
那么,“复仇”又是何意?卡普兰解释道:
所谓地理的报复,就是说,如果忽视了地理的作用,就会犯错误,甚至遭到失败。
地缘政治流派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一些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麦金德的核心地带理论、纳粹德国的生存地带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霍奇森的“一世界”,以及马汉的海权论。所有人基本上都同意,欧亚大陆(即“世界岛”)是人类演 ...
失明症漫记
曾有人说,魔幻现实主义这类作品只会诞生在拉丁美洲。
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然而,无论如何也不应该错过若泽·萨拉玛戈。这是一位高中辍学,多年在底层谋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的作家。1998年,在他76岁高龄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唯一荣获该奖项的葡萄牙作家。获奖作品正是这本《失明症漫记》。
与许多诺奖作品不同,《失明症漫记》既非宏大巨制,也不晦涩难懂,情节更是简洁清晰。某日,在某座城市的某个红绿灯口,一位驾车人突然失明。第二天起,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开始陆续失明。失明症如瘟疫般在这座城市飞速蔓延。病因不明,治疗无方,疫苗更加没指望。政府立即动员起来,颁布空前严厉的法令,隔离失明人群,试图阻止传播。
可惜一切都是徒劳。失明症在城市肆虐,直至所有人都看不见——除了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可是,她小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跟着医生和其他第一批失明的人被隔离进弃置多年的疯人院。数月后的另一个平常日子,同样毫无预兆地,人们又能看见了。
在如此魔幻的设定下,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透过医生妻子那双唯一能得看见的眼睛,目睹了一连串疯魔狂乱的演出。然而,这般光怪陆离却完全合乎逻辑,非 ...
反智
这是一本工具书,并且是一本「不可告人」的工具书。
说它是工具书,是因为书中列举的概念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称拗口。比如:后此谬误、假两难谬误、否定前件谬误、肯定后件谬误、中词不周延谬误,甚至还有“谬误谬误”…… 如果不是作者给每一条名词配以详细的事例,恐怕大部分读者都会云里雾里、知难而退。即使有了那些例子,想要记忆下来也是颇有难度的,倒不如用上的时候把书拿来查一查,再时常付诸运用,才能逐渐吸收内化。这可不就是典型的工具书吗?
但又为什么「不可告人」呢?
因为书中传授的方法皆可用于揭穿骗局、戳穿谎言——这是极度危险的,轻则让别人没面子,重则破了他人的财路,挨一顿打事小,丢了性命就事大了。如果不想惹是生非,变成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就最好一个人躲起来悄悄读,学了点儿啥切忌在人前炫耀,以免招致灾祸。
伏尔泰警告道:那些能令我们相信荒谬之事的人,也能令我们犯下残忍的罪行。
古伦姆斯,这本书的作者,也尽量甭跟人提。咱们看看他的一大堆头衔:物理学家、科学作家和公共科学传播者——妥妥儿的理中客,声名狼藉的臭公知。原版书名叫《The Irrational Ape》,直译过来是“非理性猿人”,封面上还印 ...
优秀的绵羊
卷不动了,躺平吧
“内卷”无疑是最近几年国内最常听到的热词之一。
它轻易就能引起多种不适,将令人窒息的压力、焦虑混杂着苍白的无力感一股脑儿地抛向人们。从尚在读书的孩童,到职场打拼的青年,乃至混迹社会已久的老鸟,极少有人能够幸免。面对凌厉的攻击,人们祭出了「躺平主义」,试图以一种极端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苟延残喘。
然而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对抗,却更像是一面白旗,不仅徒劳,还会让个人前途、族群命运和社会延续付出难以估量的巨大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这一现象及其揭示的困境当然并非中国独有。
优秀的绵羊
2014年出版的《优秀的绵羊》一书,开篇就从当代美国青年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以常春藤式的精英教育为代表,对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和批判。书中对美国孩童一路披荆斩棘、殚精竭虑杀入常春藤名校的记叙,无不与当今中国青少年正在经历的教育内卷吻合。由此可见,至少在中美两国,“卷”是一个共通的现象。
进入常春藤大学等于搭上了通往精英阶层的直通车——这是整个社会为年轻一代呈现的现实,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无数家长对子女的期盼,成为学子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去追求的目标,“而 ...
黑暗的心脏
地狱之旅
奥德修斯多么幸运!经历多年征服和冒险后,充满智慧的他返回家园,与妻子和家人团聚,平静终老。但查尔斯·马洛却没有那么好运。像《奥德赛》、《神曲》和《辛巴达》等英雄行纪一样,《黑暗的心脏》记叙了一段艰险的旅程,只不过结局完全相反。马洛沿着刚果河向上远征,寻找虚幻的埃尔多拉多,想要踏进“地球的中心”,却步入了“地狱的幽冥”。最终,他的探险之旅没有揭晓世纪的曙光,没有衣锦还乡,没有祝福,更没有重获天堂。
年轻时代,康拉德自己曾沿着刚果河航行,所以他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自传性。在这本书中,就像奥德修斯或辛巴达一样,马洛讲述了自己的冒险,而整个故事又是由无名叙述者所记叙。早在故事的开头,马洛就遇到了一群“编织黑色羊毛”的老妇人,像是现代版的命运女神,她们在编制着人类的命运,也编织着故事本身。此时,虽然我们意识到整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之更加梦幻缥缈,于是像书中的主角一样,读者也冒上了陷入迷失的风险。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整个阅读过程都伴随着某种恐怖压抑的情绪。
文明还是黑暗?
《黑暗的心脏》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深入挖掘了人类心灵的黑暗深渊。虽然它以华丽、顺畅的散文风格 ...
二手时间
缘起
家父素来在一些问题上和我有意见分歧,比如中医中药、东西方关系以及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看法。不消说,全是禁忌话题,稍有阅历的人都不会轻易触及。即便亲密如父子,由于观点和理念上的分歧,也常常为这些吵得不可开交,谁都无法说服谁。一个不小心就把饭后闲聊变成激烈辩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父亲年过八旬,生于解放前的农村,靠自己努力考去北京念书。他经历过新中国以来的历次运动,熬过十年浩劫,也赶上了改革开放。亲历过这一切,怎么竟然还会为那个物质匮乏、国力贫弱的公有制时代辩护呢?正是这个疑问让我开始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这本《二手时间》。
原汁原味的访谈
《二手时间》是一本访谈录,受访者包括十数位不同年龄、职业、民族、信仰的前苏联公民:有临近生命终点的老人,他们经历过二战,总念叨着*“我们打赢了纳粹啊”,然而,语气却各有不同,有人自豪,有人惋惜,有人困惑……另一些也年长的,把青春奉献给了斯大林时代的工厂和集体农庄,“那是多么强大、多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回过神来的时候,准保跟着一句:“就这样没了……”*。
从赫鲁晓夫时代走过的人,会津津有味地讲述「厨房里的谈话」,穿插着一些经典的苏联冷笑话。这些人大 ...